close

眩暈都是耳鼻喉惹禍? 求解析門診常見迷思


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:2010/11/20 00:37 ◎記者萬博超/專題報導



前言︰



耳鼻喉科門診中,可見不少因眩暈而求診的患者。患者多自認眩暈肇因於內耳不平衡,但醫師提醒,其實九成的眩暈根本找不出特殊原因。對於找不出特殊原因的眩暈,醫界推測多數是焦慮所引發,臨床上最常使用的藥物是抗焦慮劑與止暈藥。



在耳鼻喉科的範疇中,耳石脫位、梅尼爾氏症、前庭神經炎或突發性耳聾都可能引起眩暈,但都不致命;真正可能威脅生命但又引起眩暈的疾病則有中風、腦外傷、膿瘍、腦瘤或心律不整等等,這些必須由神經及心臟內科來診斷。



天氣變涼時,感冒、過敏病患也是耳鼻喉科門診患者的大宗,很多民眾一旦出現感冒發燒、咳嗽、流鼻水,打噴嚏時,便自行購買或要求耳鼻喉科醫師處方藥物。醫師指出,其實這類所鎮痛解熱類及抗組織胺等感冒藥物多半是症狀治療,克服這類疾病仍有賴身體自癒能力的發揮。除非有併發症、流感症狀,屬免疫機能較差或年長、年幼族群,否則沒有必要過於緊張。



眩暈不一定是內耳問題,多數出找不出原因;民眾多以為眩暈一定找得出原因,但臨床上九成患者無法找出病因。振興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陳光超指出,眩暈不一定是內耳不平衡,出現眩暈伴隨嘔吐現象時,雖可以掛耳鼻喉科了解內耳平衡是否有問題,但如果懷疑有其他異常病因,建議至神經內科、心臟內科,以鑑別是否為中風、腦外傷、腦瘤或心律不整等較嚴重的疾病。



陳光超強調,如果是內耳不平衡引發眩暈,並無致命性,但如果背後隱藏的原因是中風、腦外傷、膿瘍、腦瘤或心律不整等,對生命危脅較大,故建議就醫時先掛神經內科、心臟科,先排除重症再說。



對於找不出特定原因的眩暈,醫師指出,多先給予抗組織胺、鎮定劑,安神劑等,醫界推測多這類患者多因焦慮引發相關症狀。



陳光超進一步指出,眩暈背後與內耳有關的疾病包含耳石脫位、梅尼爾氏症、前庭神經炎或突發性耳聾等,都會造成暈眩不適。但梅尼爾氏症所佔比例很少。



其中,內耳耳石脫位所造成的暈眩,屬於良性姿勢性眩暈,發作時間短,且與頭部姿勢改變有關,如民眾躺下突然坐起地瞬間,會伴隨頭暈、想吐,但不到一分鐘症狀會自己消失,且不會影響聽力。



臨床治療上則是利用耳石復位術,讓石頭回到原來的位置固定,避免石子到處移動,改善暈眩不適,但要注意術後四十八小時內,避免平躺、後仰等姿勢。前庭神經炎造成的眩暈,亦有天旋地轉感覺、噁心、嘔吐,且持續時間長,有時長達一、兩周,常會造成病人暈到無法走路,但不影響聽力。



眩暈是指目眩與頭暈的綜合症狀。患者自覺頭昏,有旋轉感,伴有噁心嘔吐等,最常見的形容是「天旋地轉」。臨床上兩者常同時出現。輕者閉目後改善,重者旋轉不定,難以站立,更甚者可能昏倒。



眩暈是自覺症狀而非指特定某種種疾病,臨床上至少九成診斷不出原因,但如果有病因,常見診斷包含內耳半規管迷路神經病變等,其他可能引起類似感受的內科疾病包含貧血、低血壓、高血壓、腦動脈硬化、椎基底動脈系統血管病、頸椎病及腦部腫瘤;不同的病因,治療的方向也大不相同,必須鑑別診斷,方能治療。



貧血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,從輕微的暈到突發性的昏倒皆有可能發生,婦女月經期間尤易引發,貧血不只是血色素的不足,大多數貧血反而是血量的不足,因為貧血引起腦部缺氧,有時會有突發性昏倒造成頭部外傷的危險。



低血壓造成的頭暈感或眩暈主要是因血管張力不足,無法將血液供應至頭部,臨床常與貧血同時發生,四肢功能正常者,平常最好多活動,利用肌肉張力幫助血管收縮,讓血液能順利供應腦部所需。


出處: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01120/128/2hghe.html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雙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